关键词 |
新型超塑性镁合金,生产新型超塑性镁合金,供应新型超塑性镁合金,销售新型超塑性镁合金 |
面向地区 |
全国 |
镁合金作为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3C电子等领域具有的应用潜力。低的室温塑性一直是限制镁合金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之一。HCP结构提供了有限数量的可激活的滑移系统,并且只有两个立的基面滑移系统易于激活,远不能满足Von Mises/Taylor准则。获得超细晶 (约1 μm及以下) 是提高镁及其合金室温塑性的重要手段,然而获得超细晶往往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工艺,限制了广泛推广应用。
近些年,超细晶材料由于强度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较差的塑性阻碍了其应用和发展。近期,研究发现混晶组织的引入可实现的强塑性结合。合金成分和含量显著影响混晶组织形成及演化过程。混晶组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完全动态再结晶所致。对于高合金含量镁合金(如AZ91),易形成大量的第二相,这些第二相将对再结晶行为产生双重影响,即促进或阻碍再结晶。大尺寸第二相颗粒将通过颗粒诱导再结晶(PSN)机制促进再结晶;同时,沿晶界分布的亚微米级第二相产生钉扎作用,抑制再结晶行为,从而形成混晶组织。
通常,合金化可起到强化基面滑移、激活非基面滑移、加速交滑移、弱化基面织构及细化晶粒等作用,从而减少基面与非基面滑移间CRSS 差值,提升镁合金塑性。然而,对于大多数镁合金而言,仍难以实现强度和塑性的同步提升。为了获得高强塑性镁合金,一方面可通过巧妙的合金成分设计结合加工工艺,充分发挥溶质原子合金化作用。例如,提升凝固冷却速度或采用压力成形促进过饱和固溶体形成,过饱和溶质原子不仅可产生额外的固溶强化作用以提高强度,还可以强化软变形模式(基面滑移或孪生)、促进非基面滑移开启以提高塑性。此外,采用新型加工工艺,通过巧妙设计并调控镁合金微观组织,亦可实现强塑性同时提升。近期研究发现引入异构/混晶、梯度/层状异质结构、形成高密度纳米析出相/团簇和纳米孪晶是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包含镁及其合金)强塑性同步提升行之有效的策略。总之,充分发挥元素合金化作用并引入异构组织,有望为发展高强塑镁合金及其应用开辟新道路。
粗晶纯镁[1]和镁合金的高温蠕变行为在早期的报道中有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为~80 μm的纯镁的蠕变速率控制机制是位错在高温和高应力下沿位错交叉滑移爬升至~600 ~ 750 K,在高温和低应力下向Nabarro-Herring扩散蠕变过渡。
AZ31合金的实验数据与位错爬升蠕变方程吻合良好,并提出了AZ31在673 K时考虑扩散、位错蠕变机制和晶界滑动的蠕变变形机理。然而,由于缺乏关于AZ31合金晶界滑动作用的实验信息,因此无法详细确定蠕变速率方程中的所有参数。
剧烈塑性变形技术[5]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镁合金加工中的应用为研究这些具有细晶甚至超细晶组织的合金高温行为提供了机会。
镁(Mg)合金由于其固有的低密度和高比强度,是有前途的轻质结构材料,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领域。大多数高强度镁合金在室温下表现出较差的成形性和延展性,这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通过适当的合金化设计和/或精细的微观结构控制,一些新开发的镁合金包括稀土 (RE) 和不含稀土的镁合金,在不显著降低强度的情况下表现出增强的延展性。本文为了找出其中的关键原因,从合金化设计策略和加工技术的微观结构控制等方面回顾了近期关于韧性镁合金的研究。在这篇综述中,本文从合金化设计策略和通过加工技术进行的微观结构控制方面回顾了具有增强延展性的镁合金的新发展。它可以通过适当的合金化设计与智能微结构控制相结合,为制造具有增强的成形性和延展性的镁合金提供见解。
上海隆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05月18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章练塘路588弄15号1幢2层2区066室,法定代表人为陈顺华。经营范围包括新材料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物业管理,商务信息咨询,销售环保设备、化工产品及原料(除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学品)、针纺织品、服装服饰、金属材料及制品、金银饰品、有色金属、不锈钢制品、汽摩配件、钢材、管道配件、机电设备、建材、橡塑制品、食用农产品(不含生猪产品)、饲料。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认证资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