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观测标,观测标规格,沉降观测标,观测标厂家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产地/厂家 |
河北 |
用途范围 |
轨道交通 |
加工定制 |
是 |
表面 |
2B |
截面形状 |
圆棒 |
形状 |
冷轧 |
表面处理 |
研磨棒 |
材质 |
304.0 |
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以及框架;高低层建筑物、不同上部结构、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新旧建筑物、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不同地质条件、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不同荷载分布,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观测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变化的。根据工作经验,在施工阶段,观测的频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如暂时停工时,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均应各观测一次,以便检验停工期间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为重新开工后沉降观测的方式、次数是否应调整作判断依据。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观测和科研项目工程,若好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